守好钱袋子,远离“非法基金推介”!
2023-03-10

随着理财热潮的逐渐兴起,基金也慢慢成为了越来越多投资者饭后茶余的谈资,基民的队伍也在持续扩大,其中,不乏一些比较缺乏理财知识和风险意识,却想快速看到高额收益的投资者。

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,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,掉入非法基金推介的圈套。

比如说,有些机构在宣传基金产品时,信息不够透明、公开,只强调优势,却淡化风险,或者虚假宣传,夸大收益。还有些机构以及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违规公开推介私募基金产品,再或者是“伪基金”“伪私募”,以基金投资之名,行非法集资之实。

投资者投资基金本身便是为了赚钱,所以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。不过,虽然一般而言,与投资股票相比,投资基金或许会相对平稳,但风险绝不可忽视。尤其是一些股票型、偏股混合型基金等等,这类基金的涨跌幅有时并不在个股之下。所以,如果遇到有机构在宣传基金产品时,过度夸大收益、承诺保本等等,一定不要轻信。

还有些机构让员工找亲戚朋友这些熟人推介基金产品,而有的人无论是碍于面子还是出于信任,在没有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的情况下直接签了约,这类行为其实也是不可取的。下定决心投资某只基金之前,一定要全方位了解该产品的各方面信息,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看清楚合同条款,考察信息是否全面、透明。

非法基金推介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表现形式:私募基金的公开推介。

中国基金业协会曾发布《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》,规定了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推介私募基金时的多种禁止行为。其中包括:不得公开推介或者变相公开推介;不得推介材料虚假记载、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;不得夸大或者片面推介基金,违规使用"安全"、"避险"、"有保障"、"高收益"、"无风险"等可能误导投资人进行风险判断的措辞;不得通过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单、布告、手册、信函、传真,海报、户外广告、电视电台、电话短信、朋友圈等媒介渠道推介私募基金等等。

所以,如果相关机构或人员出现以上行为,便已经是触发了违规操作。

总结来看,想要防范非法基金推介带来的损失,还是要注意辨别机构资质,不轻信宣传造势、夸张收益、熟人介绍等等。买基金的时候不光要挑选靠谱的基金公司、基金经理,还要选择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、符合自己投资预期的产品。投资过程中也不要完全不管不顾,只想着“躺赚”。

投资还是需要脚踏实地,喊出“高收益、无风险、稳赚不赔”口号的那些人,很有可能只是瞄上了你的钱袋子罢了。